就课堂教学而言,有效乃至高效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硬道理,微课程也一样。无论它多么神奇、多么受追捧,也不能偏离这个主旨,也要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去实施,万不可盲目跟风,为“微”而为,否则,就是东施效颦,甚至是邯郸学步,贻害无穷。
通过学习寒假培训课件,我们知道“微课程”首先是“课程”------教学用的,这一点无需赘述;其次是“微”。该如何理解“微”呢?我们先来听听专家的见解——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易错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试题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综合专家们的看法,我想“微”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短、小、少,即时间短、容量小、内容少。若按照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专家的说法,微课程的时间在3--5分钟,那时间就更短了。在如此短小的教学视频中,要能取得实效,我想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掌握学情,成竹在胸
课程设计是针对学生的,所以,任何课程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掌握学情。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接受新知的情况、水平层次、学困生的表现,以及将授新知的难易度等,都是教师设计微课程前必须掌握的。教师只有详细地掌握了这些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微课程视频,学生看后才有收获。所以,掌握学情是设计微课程视频的前提。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程也是课程,它就必然包含课程所必备的要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情况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叫具体而微。这里的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二是指设计微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兼顾,侧重点突出,设计出的微课程视频才是有效的。因此,明确目标是设计微课程视频的关键。
三、灵活运用,发挥实效
至于微课程视频的作用,我想既可作为预习用,也可作为教学用,还可作为复习用,不一而足。就像建立试题库一样,学校也可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中集体的智慧,建立微课程视频库,供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用。灵活运用微课程,积极发挥它的作用,这是我们设计微课程的目的。
四、收集反馈,及时完善
微课程教学好不好,就像药物一样,关键看疗效。学生反映好,有兴趣看,促进教、学,就要保持;学生反映不好,看不懂,有不足,那就要改进。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完善。微课程也一样。就拿寒假期间裕安区教师远程培训的微课程示例来说吧,虽然设计得不错,但字幕呈现时间太短,很多字幕没看完就消失了,这就是不足的地方,要改进。
五、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世界发展太快,仅就教育界来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那些被冠以“专家”、“学者”、“教授”头衔的人做梦都在想着弄点新名堂来,以收获名利。即使自己弄不出啥名堂,也要通过拿来、改装的方式宣传、推广洋玩意。从杜郎口模式到微课程,再到可能将流行的翻转课堂,还有以前曾提及的点拨式教学法......国内的国外的,可谓五花八门,应接不暇。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教育理念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同归殊途而已。当然,哪一种做法都没有人们宣扬得那么神奇,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关键要看是否适合、是否适用、是否有效。至于说“微课程是‘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的产物”,这是故弄玄虚;说“微课程已经开始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这是夸大其词。微课程应在实践的不断检验、矫正下成长,循序渐进,逐步推广,不可搞一刀切。
教育的真谛是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若以此为标准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法就不会错。眼下,我们该如何看待微课程?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朗了。
城南镇中心小学 杜安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