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段时间我的数学课堂很多地方都要学生们动手操作来共同探索。经过这几节课的实际操作,我发现看起来非常热闹的动手操作过程,要想让学生能真正从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有所收获,还得要下一番真功夫。怎样让操作更有效些呢?下面结合《摆一摆》和《猜一猜》这两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明确要求——有效操作的前提 就操作而言,想要有效,在操作前就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之后怎么办。如在《猜一猜》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动手抛图钉之前,我明确地告诉他们:现在每人抛图钉五次,在抛落后观察图钉的着地情况,再根据图钉钉尖朝上还是朝下如实填写好老师预先所发的作业纸。学生们明确了这些要求之后,一个个都饶有趣味的动手操作了起来。 二、启发思考——有效操作的途径 数学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活动,动手操作要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支持其内在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动手操作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既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从操作的结果中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摆一摆》时,我让学生动手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从而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就是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由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了长方形的长,那么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同样,长方形的宽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到。这样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将长和宽相乘所得的面积一样,从而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效果更好。而在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就利用操作的结果让他们思考,同样事半功倍。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它的一种特殊形式—正方形。当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也同样适用,只是将长和宽换成边长而已。通过这样顺势的思考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三、有序汇报——有效操作的保障 操作之后的交流绝不是简单的汇报,应该是对操作过程的总结和操作结果的归纳,是对操作活动的提升。如果汇报时流于形式,简单地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或者漫无目的地选择汇报的对象,那么操作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在抛图钉结果的汇报中,我让学生根据作业纸中表格的填写,按照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两种情况进行汇报,再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全班汇总。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了:钉尖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这样的有序汇报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动手操作是课程标准提倡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这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操作活动,让操作真正有效地支撑学生的思维活动。
吴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