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家长留言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一弯石桥一首诗

试寻《桥之美》中的诗之美
编辑日期:2015-2-2  作者/编辑:郭乔智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说到桥,即可令人想到诗。如那首《枫桥夜泊》,也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惹人联想,惹人思飞。吴冠中是画家,不是诗人。他是不写诗的诗人,却作了一辈子的诗。他曾说:“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本文试从语言、意境、情感三方面探寻《桥之美》中的诗之美。
一、语言如诗
作为“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的大画家,吴冠中中国传统语言功底深厚。文章中的语言,不论用词用句,除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带有一定专业性语言的句子外,大多是典雅而深刻的。如:“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中的“透”,“那纤细的游丝拂着坚硬的石块”中的“游丝”与“拂”,“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中的“刺”等字,准确而凝炼地点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苍茫”“销魂”“孕育”等词,将湖面之开阔、情感之浓厚、生命之险难展现出来;除此,他还不时化用前人诗词名句作为点缀。如苏轼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句式富于变化、韵律。“桥,多么美!”短促而有力、不容置疑的话语,将心中的情感瞬间迸发。“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长句与短句交错,不正像他所说的芦苇丛中偶尔现出石桥时的那般清新与喜悦吗?
为了让语言更加丰富、深刻,吴冠中还有意将所写之景作一个理性的转移,似乎更多了动感的、有旋律、有生命的东西。如苇丛的深呼吸情态十足;湖上卧龙大气沉稳;阅读史诗庄严厚重;倾听乐曲轻松畅快;感受桥之生命的雄奇震撼……
二、意境如诗
一篇《桥之美》为我们展现了多幅桥之风景画。不说“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芦苇丛里露出一座石桥,就足以诗意满泻、清新透畅了。你看早春江南的乡间,草长莺飞,细柳拂桥,宛如一幅诗意江南图。“江南”“早春”“石桥”“细柳”多么引人诗性的意象,惹得多少诗人争唱“江南好”?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使人们的魂牵梦萦,不正是这些诗意景物的牵绊吗?
田野里,庄稼们肃立着,流水无声,浮萍和杂草在温婉的时光里清闲着。石桥载着歌声一路行来,将歌声洒遍这一片寂静与空旷。刘禹锡有歌曰:“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也有人和曰:“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诗歌有时温婉,有时却是悲壮昂扬的。我国西南诸峰险峻异常,常使人生出“蜀道难”之叹。更何况于此处架索修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生命的旋律跳动在绝壁间,跳动在富于弹性的索桥上。也许,时而有嘹亮的山歌穿云透日,诗意又显得如此坚强不屈。
苏轼评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吴冠中也是“画中有诗”的。
三、情感如诗
吴冠中画桥,并不拘于桥本身,而是画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行事作用”。似乎这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吴冠中不拘于自身艺术的成就和生活条件,而是先后数次无偿捐赠自己估价达亿元的画作。如此博大的胸襟,是非常人能及的;艺术上的吴冠中极为真诚。改革开放初期,即发出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错误理论的反驳的声音。他评画作,是坚持“自家真诚,勿效东施”的。艺术,不是机械的技术的堆砌。吴冠中极为推崇鲁迅,曾说“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人们给他的评价是“他酷爱自然、乡土,爱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心有祖国,情系民族的人,确如一首深沉的诗,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谱写迷人的画作,抒写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裕安中学·施忠海
 
Copyright #169 2009 城南镇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