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带着孩子前去看望一个颇要好的前同事。他全家刚搬来六安住,我们同一个小区。很不凑巧,同事有事外出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家。
诸如家装、搬家之类的话题寒暄了一阵子后,自然就说到孩子的就学、成绩。孩子上学的事确实令他们纠结。同事的儿子今秋上初中,已于7月份考取H中学,且正在H中学办的衔接班学习。但他们一家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却是G中学,因担心摇号、考试皆不确定,所以,暂时先让孩子在H中学立足以留退路。说到考试,我就直接夸奖她的孩子能考取。说着,我随手拿起他的数学衔接教材翻了翻,这孩子的书写不比我的孩子好到哪儿去。我也就实话说了句“怎么你的书写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呀”,“这样的书写不行”。他的母亲好像也附和着说了句他的书写不行。接着,又谈到语文,她叫她孩子把他刚写的作文拿给我看。我就叫我的孩子读给我听,这样,每个人都有事干,气氛会更活跃些。文章题目叫《新学期的愿望》。文章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同学早就有零花钱了,且已从每周10元升格到30元,而我却没有;爸爸妈妈曾许诺我上初中后每周给我10元,这钱本来就不多,可还不一定能兑现;所以,我的愿望是爸爸妈妈能早日兑现承诺。他说到爸爸妈妈一拖再拖时,还引用了《明日歌》。文章不长,语句通顺,书写较差。我一边听着文章,一边笑着,没怎么说不好,只说了书写较差,还说了立意不够深刻。临别出门时,我还笑着鼓励同事的孩子说:“好好干。”
我本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加之又是在老朋友家,没怎么太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但绝对没说他孩子不好,至多在听读文章时笑的声音有点大,自认为一切都在善意中进行,却没想到闯了大祸。第三天的黄昏,我偶然遇见我的那位老同事。听说我带孩子到皖西学院操场锻炼,他也要带着孩子和我们一道去。路途中,他开始了对我的教训和教育。他先问我在不在教语文了,我说没教了,在教英语。他说那肯定是你不会教,学校不要你教语文了。刚开始,我不明白他说话的意思,也就如实说是我申请的。再有两句话,我听明白了,与前晚有关,他说我不懂得要多鼓励孩子,是不适合教语文了。我这个人虽无闻过则喜的大度,倒也习惯了听别人说我不好,也就没跟他解释,只是想着如何借机夸他孩子几句,以中和一下,尽管那晚我并没说什么坏话。后来,在操场,我总算找到了机会大夸了他孩子两句,就两句,还算是恰到好处的两句,我的老同事听后哈哈大笑,很高兴。我呢,也很高兴,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了。
但我的那位同事心里的石头并没放下,对我的教训和教育还在继续。半个月后,他又通过微信给我发了六篇文档,内容仍然是关于孩子教育的,也仍然强调了鼓励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每篇文章都很长,教训和教育我的目的很明确。我急忙给对方发了条短信:谢谢您的教育。我感觉到老同事可能是误会太深,发过短信后,我又打个电话过去,向他解释一下,我那晚并没说他孩子不好,只说“怎么你的书写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呀”“这样的书写不行”。听了我的解释,老同事倒是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通过其它方式继续教训和教育我了。不过,受教育也不是坏事,我应该由衷地感谢他才对。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疼爱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但过分疼爱就是溺爱。鼓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一味地无原则地鼓励,甚至连孩子存在的明显的不足都不指出来,这无异于溺爱。它们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一个哲学道理。
中心小学 杜安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