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知识,有着丰富的现实原型,这些原型以及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几何经验是构建、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和最初源泉。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激活发展空间观念的情感因素
图形有内在的美,也有外在的美,感受图形的内在美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悟性,不能要求每个小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但是图形的外在美是每个小学生都能有所感悟的。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尽管这种感受千差万别。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课时,有意识的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见过的对称事物,一些见多识广的学生可以举出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一些学生则说出身边的汽车、家里的门窗。女同学喜欢盛开的鲜花,男同学想到的是飞机火箭。从数学的角度讲,教师应从对称物体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引导学生对抽象出的图形折叠验证,从而认识折痕(对称轴)及图形两半的重合性,最后老师总结出对称是一种美,它能使物体有平衡的性能,给人以匀称、圆满的感觉,大自然有对称美,人们利用这一点更是创造出许多美丽和壮观的奇迹。
二、利用数学文化促进几何直观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在很多教学中所穿插的数学史料、轶闻趣事是一种“调味剂”,给枯燥的教学内容贴上花边,或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数学文化还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什么?教学圆的认识,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圆的数学特征呢?如果照搬中学数学关于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其中涉及的“定点”“定长”“距离”“轨迹”四个概念,小学生很难理解。而若采用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一句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也就基本掌握了圆的本质特征。课堂上,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能将“一中同长”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以及画圆的要点“固定圆心,半径保持不变”建立起联系,说明这一词语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头脑里圆的表象及其数学特征。
三、动手操作实践培养空间观念
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天上学、放学,走同一条路线,辨别每一段的方向,步测估计距离,一周后画出路线图。然后,发给学生学校附近的地图,让学生在图上标出放学路线,与自己画的路线图比较、修改。多数同学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作业。在此过程中,方向与距离成了可以触摸、感受的实在之物,大大增强了空间观念。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让所学的几何知识回归现实生活,变纸上谈兵为实际应用。
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和探讨。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