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抒情色彩浓厚、较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及环境特征的语言片段,可以借助对课文的反复朗诵来达到教学目的。朗诵文章并非机械地读几遍。随着对所授课文的不断深入,对朗诵也应做相应的要求。下面以《劝学》为例,试做一些探索。
作为文言文,篇幅短小的《孙权劝学》可以在教学中反复朗诵。因本文字词知识相对易于理解,可在梳理字词知识之前通过反复朗诵来理清思路及人物对话时的口吻、情态等。
一、检测阅读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一般已将课文读了几遍,特别是这种比较短小的文言文。教学中的第一次朗读时一次检测。可找两位学生独立朗读,然后在集体朗读。由学生或老师指正字词读音、断句即可,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二、强化记忆,有意识的浅层理解
在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后,应该有一个集体朗诵。此时应给学生提示,注意结合文章的顺序、结构进行朗诵。以《孙权劝学》为例,分析结构时,我们可以抽取文中一些核心词语进行板书。如“劝学”部分孙权的话语“不可不学”“但当涉猎”“大有所益”以及吕蒙的反应“军中多务”“乃始就学”等,因篇幅短小,加之课文结构的划分,此时就可以根据板书的提示,学生脱离书本朗诵,以培养学生有意识朗诵的习惯。
三、深化理解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通过对话反映出人物心理特征。是以文中三人的话语各具情态,语气、口吻皆有不同。在朗诵之前,教师可做充分渲染,强调孙权话语的斩钉截铁、语重心长,鲁肃的“大惊”,吕蒙的颇为自得的特征。此处,学生是极有兴趣的,特别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富于情趣,很能感染学生。宜先找学生试读,最好是角色扮演,让其他学生加以点评。必要时,老师可以做示范朗诵,加深学生的体会。最后再以集体朗诵结束本课的教学。 朗诵既有助于课堂教学,也是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途径。培养一个良好的朗诵习惯,相信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