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我国古代有识之士早就发出了呐喊。
“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历代有多少雅士高人钟情于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没有跟随汉武帝的游历,司马迁即使遍翻古籍,也不过是一位记录皇家历史的记者,而不能成就为一代有独到见识的历史学家,写不出旷世奇书《史记》;没有遍游五湖的丰富阅历,怎能滋润李白的潇洒飘逸的诗风和超越时空的旷达。
游历天下,领略山水风情;接触自然,培养浩然之气。书斋里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可是,今天的孩子们呢?
整天被困在教室里,居室里,不识稻麦蔬菜,不辨鱼鳖虾蟹。出门打的坐车,上学家长接送,饭菜都有人端上桌,这样的生活,的确培养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
谁之过?
孩子们不是不想去大自然沐浴风雨,是家长的溺爱让他们止步;孩子们不是不愿去野外踏青游走,是无边的责任让学校放弃春游。
春游,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正悄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呢?请耐心读一下这组资讯。
事件再现:2014年4月10日上午10点半左右,一辆载有海南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欣才学校学生前往文昌旅游的客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8名小学生当场死亡,32人受伤,4人重伤,28人轻伤。
事故处理:2014年4月12日,文昌市公安部门对老城欣才学校校长潘某、学校投资人喻某及其丈夫王某、海航休闲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车队一名有关人员,及大巴驾驶员赵某刑事拘留。
相关调查:法晚调查,九成受访者认为春游很有必要
4月12日上午,陕西传媒网在官微发起投票:你认为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是否有必要?截至记者发稿时,有高达91.7%的网友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春游很有必要;而表示应取消春游的不足10%。
网友普遍认为,春游是童年一段开心美好的回忆,孩子们很期待一年一次的春游活动。重要的是注意安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错不在春游。网友“解释不内涵”对此表示认同:吃鱼还有刺,还是需要完善相关规定。
然而,也有人表示取消春游也是无奈之举:出事前大家都欣然同意,而出事后家长又会抱怨。
主管部门处理方法:海南学生春游交通事故发生后,教育部在第一时间下发了紧急通知,各地教育部门也第一时间转发了这一紧急通知。要加强对有关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活动的监管,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严格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活动审批,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活动,事先要报相关部门审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任何学校幼儿园不得擅自组织校外集体活动。“安全就是高压线”,对擅自组织学生进行校外集体活动,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将严肃处理。
媒体观点:扬子时评:谨防春游事故形成“寒蝉效应”
每当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发生,都会伴随着当地政府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大问责”,也就因为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学校组织春游的安全责任属于无限责任,许多学校失去了组织学生活动的勇气。
记者觉得,尽管澄迈欣才学校相关组织者确实存在安全管理失职问题,司法部门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但在通过赔偿等方式取得事故中伤亡家长谅解后,应适当减轻对相关组织者的刑事处罚,否则“寒蝉效应”必将会让更多的学校不再组织学生的集体户外活动。
春游等户外活动不仅是一次让孩子放松的游玩,其意义更多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塑造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珍视自然的情怀,锻造强健的体魄、开拓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正因如此,经常性的户外活动被很多国家列为常规的教育内容。
新华社评论:春游安全,细节决定成败
据调查,事故原因初步认定为雨天路滑,春游车驾驶员在弯道处操作不当。这再次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近年来学生集体出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少学校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干脆取消集体春游。这其实是一种不愿负责、缺乏担当的消极做法。生命安全要保证,正常活动也应开展。做到周全固然不易,该做的事不做也是错误。
新华社:山东多地学校取消春游 称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今年入春以来,山东、辽宁等地就开始实行学生集体春游的审批制,有些地方为了避免事故,干脆直接叫停集体春游,事故发生后除了海南,沈阳、深圳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再次强调集体春游需要上报审批。
学校组织的春游期间发生事故,海南不是第一次,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若干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故还不少。比如说我们列举了几个:
1998年4月,四川一个初中,由于乘渔船过河时严重超载,造成了10名女生溺水死亡。在这之后,教育部马上就出了一个关于确保学生在春游安全的紧急通知。
2004年,江苏一个中学在春游返回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9死24伤,然后教育部又说进一步加强学校春游,要保证安全。
2007年的时候江苏省一个小学春游在高速路上追尾撞上大货车,在春游途中造成了3名学生,1名教师死亡,5名学生受伤。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又发了一个紧急通报。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发生了在春游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教育部都会用一种文件,还有紧急通知的方式来表达关注。那么一次次的春游中发生的事故,一份份的文件让很多学校,让很多校长在春游这个问题上越来越趋于保守。
中央电视台:春游的需要和安全保障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的,都要保障,都是学校的责任、政府的责任。然后现在我们之所以学校不愿意,或者是害怕带孩子出去春游就是由于这个责任边界不明确,到底出了事故以后,谁来负这个责任。
学校、政府、家庭以及孩子这几个方面到底应该负什么责任,现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正因为责任并不清晰,学校只能做出种种更保守、更自保的措施,他们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责任边界没有划定,所以学校往往要担任这个无限的责任,如果孩子一旦出事了,似乎所有的责任都是在学校里。这个事说不清道不明,不管是不是你的,最后都要记在你学校的头上。
教育部门要学校确保安全,学校拿什么去确保?
责任不清晰,但是一旦出事,学校责任无边。
这样一来,哪个学校敢冒天下大不韪,组织学生春游?
春游中,即使学校的预案做足做细,但还会发生各种防不胜防的事件。
事件一出现,家长立即从欢呼者受益者变成受难者,变成责难者。
有关部门马上就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无论你做了多么细的工作,无论你强调了多少遍安全。
……
从得失考虑,从责任能否承担的角度考虑,从……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我们学校只能放弃春游。因为,那里有我们不能承受的重。
春游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也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必须。春游给大部分人童年留下过美好的回忆。其实包括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在内的很多人,几乎倾向性地支持春游,因为春游的益处众人皆知。诚然,春游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不过,因为潜在的安全问题就因噎废食,那么,我们的教育或将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上体育课,为了安全;不敢去春游,为了安全;不敢开展体育比赛,为了安全……长此以往,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的童年该有多少缺憾呀。我想这并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春游,已经变成了一个让学生期盼,让学校不敢问津的童话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校也满意,能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进入大自然,来一次他们所期盼的春游呢?
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