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他们知识渊博,学识丰富,课堂掌控自如。
名师之所以为名师,还因为他们走上课堂后,只记住自己的教师身份,心里只装着学生,愿意放下一切为学生服务。
这些,在刘晓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
所以,刘晓武老师就是一位名师,我以为。
不说他那多姿多彩的朗诵怎么样牵动听课师生的神经;不说他那声情并茂的解读怎么样唤醒听课者的思乡思亲情绪,让我们不禁唏嘘连连;也不说他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完美紧凑的课堂结构。我们只从一些细致入微的小环节去体味名师的风采。
刘老师的课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这时候,听课老师已经集中精力听了两节课,略显疲惫了。
上课伊始,刘老师做了一件出乎我们意外又合乎最朴素的教学理念的工作,教给学生正确使用无线话筒。他拿起话筒,先示范用法,再让一个学生试用,打消了孩子们对无线话筒的陌生感,并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
课堂中,很多细节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老师。
正确地帮助学生完成思考。在一位学生说喝白酒的感觉时,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不说话了。刘老师及时地启发他想想,味感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的感觉是什么?帮助准确,指导具体。这样的指导可能会帮助那位男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
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的同时,凸显黑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课前,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畅有力的板书——《春酒》题目和作者琦君,彰显传统书法的神韵。在检查预习时,刘老师用PPT出示题目,要学生在黑板边特意留下板书的地方完成训练。
及时为学生纠错,随时进行学法指导。当一个孩子写错“挑剔”的“剔”,让其他学生改正后,吩咐他们要记在书上。有位学生把“气氛”的“氛”读成“fèn”(应读“fēn”)后,刘老师马上纠正,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在书上。顺便告诉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诲人不倦,不放弃一处问题。在指导朗读时,有位同学由于紧张,把一个简单的词语读颠倒了。刘老师不急不躁,耐心指导,反复示范,连续让他五遍朗读这句话,直到他读正确为止。
提前指导,让表演效果更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刘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这个情节,在同学上台后,没有立即让他表演,而是用采访这种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和该同学交流这时候的“我”对手中的这杯“八宝酒”的喜爱、珍惜、不忍喝、爱不释手的这种感情,当孩子真正理解后,才让他在台上表演。刘老师在旁边一遍遍地有感情地朗诵着“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孩子一遍遍的细腻入微的表演,淋漓尽致地把这时“我”对八宝酒的情感展示给了学生。让课堂的学生表演真正有了效果,避免了为表演而表演的做作式表演。
制造矛盾,在辩论中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炼词有具体认识,刘老师制造了一个换词的“事件”,把原文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换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依偎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让学生评说能否换这个词,为什么。经过短暂思考,几位学生舌剑唇枪辩论起来,刘老师掌控着辩论的场面,把辩论引向文章的炼字方向,适时告诉学生,“靠”用在此处,好在哪里。让学生明确关键的词语的美妙之处。
大量的师生交流,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学习场所。不把课堂变成老师的展示场地,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场所,成为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场所。刘老师的课堂,就是学生学习、求知、出问题、寻答案的场所,就是老师指导学法,教给知识的场地。这里没有权威式的训导,没有专家式的威严,这里,有秩序发言,有积极论辩,有开心表演,有沮丧出错,有老师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有学生逐步成长的痕记,有让学生情不能已的深情朗诵,有让学生赞叹不止的精湛技艺。这里,真正是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方法的园地。
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当刘老师在PPT中展示,文章中的母亲其实是作者的伯母时,学生都惊呆了,因为,他们手边拥有的资料没有收集这个信息。一句“大妈”的“大”是“伟大”的“大”,足以让孩子们对老师的渊博肃然起敬。
……
下课了。雷鸣的掌声是对刘老师的感谢,孩子们离开教室时纷纷向刘老师挥手道别是对刘老师的依恋,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收获更让老师有幸福感呢?
名师之道,在于细节,在于让学生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