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唐代苦吟诗人贾岛的诗句,也正是此诗,成就了“推敲”的佳话。“推敲”本来是手上的两个动作,现在却成了反复斟酌,思索的代名词。韩愈被诗人严谨的作风所感动,放下架子,敲定了诗句。一个无名诗人就此一举天下知,而他苦吟的态度千万百年来也为后人称道。
无独有偶,宋代诗人王安石也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言。诗人为“绿”伤神良久,反复易字,以求形神具备,真正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要求学生反复修改习作,可谓文章不厌千篇改。
我们再从文章著述过程来考察。一篇文章从酝酿到起草到成熟,是无规律可行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对材料的把握是不可拔高的,它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指导对材料的积累与把握,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习作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学生的修改就是唯一的添彩之笔,学生通过自己细致周到的修改,让作品锦上添花,熠熠生辉,所以从习作的程序看,修改是最后的工序,是出精品、上品的唯一途径。
那么一篇习作可以修改的内容包括哪些呢?第一步,从大的方面讲,推敲文章的主题结构,就像一栋房屋的格调、色彩和层数,既要体现作者的匠心独特,又要章法明了。让人明白文章是给人看的,所以作者要从主题和结构上考量,找出它们之间的最佳搭配。第二点,从局部来讲,就是注重细节布局,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等等。当然在修改的过程可能会发现整体全局上的毛病,这时要动大手术;也可能要反复琢磨,找出细节分布上的瑕疵,以及局部与全局之间的抵触或不和谐。
看了上面内容,你也许要问,学生会修改吗?是的,教师要传授方法,引领实践,手把手去辅导。教师要善于引导,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经历尝试。李子到底是苦是甜,只有亲口品尝才有发言权。我认为方法如下:一、大声朗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如读课文一样去读自己写的作文,应该不是难题,在朗读中理顺句子,纠正文法,再前后比对,找出文题主题等大方面的毛病,同样在大声朗咏中对句子中的文词标点再一次审视,找差补缺,应该是切实可行的,不过这过程不是机械的,它讲求实效,可以是自己朗读,也可以是相互朗读,甚至是小组内评读。二、结合语境,静下心来,对句子、词语、标点等冷静审视,找出最佳的谋篇布局,语言文采,使文章“卓然不群”。
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没有充分的修改,就没有文章从主题和形式上的全面升华,真的可以说:习作求精不厌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