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孔子注意观
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有时从其优点方面分析,有时从其缺点方面分析,有时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他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因材施教。孔子还主张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他们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来教学,避免用简单的说教,而是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
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这种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不断地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决定的因素是个人顽强的努力而不是他的天资。荀子、朱熹等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教育和治学实践中对学思关系的辩证法都有深切体验和精辟总结。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的
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躐等(跳级)。这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都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他们一方面强调博学,另一方面又强调精约。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学思想,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的。《学
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死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四种类型的毛病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这就是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它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这些思想不但产生于千百年前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启迪教育意义。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