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活动,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读写结合,个性化教学不仅吸取传统读写教学的精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符合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之拙见,以作探讨。
一、积累字词句,奠定读写之基础
人学习一切文化知识都是从识字开始。学生识字少,当他面对一段文字时,就会读不下去,看不懂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学不到文中的知识,影响自己视野,更影响写作。《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认识常用字的要求是3000个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他们读写都是建立在这些字的基础之上。学生识字少,不够用,一句话读不完整,写不完整一个句子,更谈不上写作文。所以,平时学生经常会说:“这句话,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写不出来呢?”。如果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事物的好看,学生用的最多的词是“美丽”。如:“美丽的花朵”、“美丽的衣服”、“美丽的山河”,却想不到:“艳丽”、“华丽”、“壮丽”等词语。关键是识得字词量太少,不知道用什么词,更不会写。只有当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字词时,一句话才能读完整,一句话才能写完整,才具备读写的基本条件。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小学生积累一定量词汇的基础上,就可以阅读通俗的少儿读物了,这时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小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离不开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标准的写话(作)训练。这些训练都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进行;都必须在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的教学理念中进行。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语文得法于课内,现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绝大部分,堪称精品乃至经典。同学们可以通过大声朗读、默读等形式来培养语感,用心体会,用心感悟,用心思考。书读多了,读通了,语感增强了,那么,语句也会写通顺了,作文也会慢慢写好了。如:语文苏教版《詹天佑》、《草原》、《海底世界》等。小学生初学写作文常用的方法阅读、背诵、模仿性写作。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吗?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文本各自有独特的理解,对文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感受写出独特情感。课堂上,特别对文本中含义深的句子,让学生多读,抓住关键词想,再写出感受。如:“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省更可怕一万倍。”“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生活中体验,写写自己的理解。一篇文章学后,说说主要内容,写写读后感。同时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
三、读生活“无字书”,做生活有心人
学语文得益于课外。“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同学们要在生活中多“读”“无字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自己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以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还要学做人,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多关爱,多思考,多体验,多创造,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关心的事情多,经历的事情多,思考的问题多,写起作文作来,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下笔千言。就有东西写了,这就解决了同学们平时写作文最感头痛的“无话可写”的问题。生活是个万花筒,通过观察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眼界,充实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我们的人文积淀,陶冶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生命,为我们日后的发展储备强大的能源。生活中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养成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平时参加社会活动之后,写一写经历,谈一谈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六·一”活动,运动会、家长会,参观红军纪念塔,打扫敬老院,读书、征文等活动,同学们会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寻找需要的材料,学生会根据不同感悟去读,去写,学生会写出不同题材作文,即使是同一题材作文,内容也很丰富。在今年的征文活动中,主题是“可爱的家乡”,同学们有写景的,叙事的,还有诗歌,童话……即使同是写景的,有赞美家乡的山美的、水美的、树美的、路美的、还有竹子美的……
实践使我认识到: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研读中,思考中,争辩中,充分咀嚼语言,吸取精华,受到审美的熏染,得到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学生从学校、课堂和作业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和他人,让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