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的形成,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心理档案
班主任可以运用观察、实验、量表测量等方法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如: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测量出学生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心理特性;也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情感过程、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笔迹文章、行为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典型心理。然后教师可采用卡片的形式建立心理档案,以便日后的管理和教育。使各项教学活动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心理档案可慢慢积累,逐步建立。
二、开设心理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如:“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在学习中,介绍些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如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大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关心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当男女同学之间,班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往面产生隔膜时,可作“人际交往指南”的讲座,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同学友情。通过讲座,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己,通过讲座,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传递,产生共鸣。心理学讲座增长了学生的心理科学知识,指导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优化心理环境
首先,从客观物质环境来讲,可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空间为教育服务。如教育前方可张贴班风标语,后方可布置学习园地,左右两侧可张贴名人字画等,同时还应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桌椅摆放要整齐,通风采光条件好等。总之,教室环境保持整洁,优雅,使学生一进入这样好的环境感到心情舒畅。其次,就精神层面的环境来说,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指导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利用这些为班级管理服务。作为班主任应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开展心理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其隐蔽的一面,学生希望通过咨询尤其是个别咨询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可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对那些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则指导其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对成绩差的学生,既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又要教给他们科学的观察、记忆、思维的方法,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求得较大进步;对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和缺陷等,都应想办法帮助他们排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时,要语气温和、态度诚恳,谈话内容要保密,要选择适当的场所进行。
五、进行心理指导
班主任和学生要打成一片,利用课余时间、集体活动等一切有利的时机,在与学生闲聊中适当渗透心理科学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对学生的“ 攀比现象”、“追星现象”、早恋等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如果能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引导,其说服力远远胜于大量空洞的说教。因为闲谈时师生关系亲切、融洽,这时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指导当作“真心话”、“心里话”而铭刻于心,久久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