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课堂变得不太像课堂,都快赶上传销课堂的味道了。各类交流课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中,我们一次次总会听到程序化的热烈的掌声,一声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言不由衷的赞叹。要是孩子真的有特殊的独到的发现和见解,老师当然得不吝赞赏,可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是这样情况,一些应掌握的基本性知识点也会获得了赞不绝口、掌声一片,课堂上,学生无论怎么说,老师都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说法找理由,要掌声,基本上没有教师的纠错。我就疑惑了:这就叫赏识教育?这样捧出来的学生真就能信心满满、所向无不披靡?这种一味的鼓励,会不会陷入对学生的捧杀?
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凡学习者定会有不明之处,从不明白到弄懂,必定会有不理解,有失误,有错误。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大约是说人只有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才能进步。成人都是在经常犯错误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如果社会禁止向别人说不,禁止纠错,那么,我们的社会成为什么样子,真不敢想象。可是,今天的课堂,竟然听不到对学生的纠错,这,正常吗?
教师的工作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该有及时为学生纠错一项,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所以当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犯下错误,我们都有权利都有义务去纠错。所谓的赏识教育,应该是激发自信不足的孩子树立自信心的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今天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上阵去赏识他们,溺爱他们,纵容他们,他们身上有着更多的是特有的飞扬跋扈,特有的个性嚣张,特有的我行我素,特有的不计后果。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若只用赏识教育而不去及时纠错。可能就会与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一样,共同“赏识”出一个个李某某了。
课堂应该有纠错,而且必须是理直气壮地纠错。孩子计算题,若一错再错,就别赖粗心,就是他们不会计算;孩子的英语单词背不掉,别怪单词复杂,就要批评孩子学习努力不够;作文不写,就是孩子懒,不要为他们找任何借口。一句话,他们出现了错误,一定要及时纠错,不要让他们一错再错。
知识点的错误我们要及时纠正,品行方面出问题了,更要让他们认识到,改正错误。“宝贝”级别的孩子,在家庭接受的教育从下面的两个调查中能反映出来:
一个小型调查结果:小学生8人,中学生12人。其中有14人表示,平时在家里,父母都是表扬多、批评少。有一名小学生还表示,在家里都是他说了算,就算有什么要求,父母开始不同意,只要自己一哭,立马没辙。
早报e家群中调查了10名家长。大家一致认为教育孩子时应该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并行,但9名家长表示,实际情况中很少批评孩子,甚至不敢批评,因为稍微一批评,孩子就发各种脾气。
由此可知,家长即使意识到孩子有错,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指出自己孩子的问题,更不愿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
可是,成长在糖罐里的孩子会缺钙的,禁不起挫折的,他们都不明白他们能有错误,他们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如果我们的学校再不去纠错,再不让孩子明白孩子会有缺点,不完美,会经常犯错误,需要批评指责打击的雕琢,那么,孩子们的成长是不正常的,是虚假的、失败的教育造成的。我们学校当然应该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批评,须知“玉不琢、不成器”是颠扑不破的否则,即使是块璞玉,若缺乏刀斧的雕琢磨砺,最终只会沦落为顽石!
对于学生品行问题,我们老师就要从小事管,从开头管,重新为他们界定正常的纪律观、秩序观,教他们遵规守纪,让他们明白,若违犯了规则,要知错,再纠错,若严重违纪,就要接受相应的惩处。别拿性格倔强、个性偏激为理由,别把自己扮演成一个谁都不能碰的刺儿头,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应当明确,在规则纪律法律面前,都是平等一致。让他们明确,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没有任何特殊地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有缺点待改正的孩子。
教育纠错,这是对成长的完善,对教育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