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几周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在展示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写美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相互配合,书写迅速等,这似乎也在向我说明着什么。
课后,对此现象,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常常在想:是什么原因让其把以前的一些缺点迅速改掉呢?是什么让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展示呢?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他们也都有学习的愿望。只不过有些表现得过于明显,另一些相对来说过于迟缓罢了,这就需要依靠教师的因循利导。
而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又因自卑而对外界过于敏感,产生一种严重的排斥心理。如果任其发展,那么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遵守纪律更是无稽之谈。他们和那些所谓的优秀生一样,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也是我们打开她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是一个有力的切入口。
作为课改的先锋,我们也没有什么现成经验,抱着石头过河慢慢探索。上学期在展示的时候,更多的是侧重孤军奋战,没有建立统一战线;识记性多,生成性少。为了更好地推动课改,这学期,我想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效率意识,于是又开始了相关的探索。
展示课上,不仅有单独展示,而且还有小组成果,并充分利用评价这个有利武器,积极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面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进行:
(一),板书是否工整美观(20分)。这也是展示的最基本要求。在个人展示过程中,虽然做了相关要求,但由于竞争意识不是太强,效果并不是太令人满意。现在,实行捆绑式,每个成员的书写都将关系到小组此项得分,这已超越了个人,到时残酷的分数会给他们刺激,让他们眼红。此时,大家不仅注重字的结构,书写规范;而且还注重谋板布面,整体效果,只有如此,才不会在此项失分太多。渐渐地,同学们也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习惯。
(二),内容是否全面、新颖、条理性强(20分)。平时,许多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案不是少这一条,就是少那么一点,不是很全面;而且条理性还不强,显得有点零乱。但考试要求却与此相反,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必须让他们从平时养成良好习惯。为此,我把这纳入评价当中去,希望运用评价杠杆引导他们。一开始,大家还不太适应,失分也较严重,没有这样的阵痛,又怎能让其改掉这样的坏毛病。课堂上,同学们经常会说:“老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满分?”这时,我会说:“看看要点全吗?”就这样,大家开始关注思维,思维也渐渐变得缜密起来,逻辑性变强了些。
(三),是否全员参与,成果是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分)。此举目的让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不丢下任何一个。这也是课改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即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发展。如果哪组有一位同学没有进行讨论,献智献策,就减去此项分数除以参与人数。因此,每当小组展示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基础好的同学帮助那些学困生,非常认真、投入,让人心里暖暖的。
(四),讲解话语是否清楚、流畅(20分)。很多同学课下说话一套一套的,但课堂上风格迥异,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等。这主要是由于课堂上紧张,缺乏有效锻炼所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就把学生的话语纳入其中。在书写完之后,让他们把其讲解给同学们听,力求准确、清楚、流畅。有压力才有动力,大家渐渐由不适应到适应,由吞吞吐吐到通顺、清楚。
(五),速度要快,书写五分钟之内完成(20分)。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非常珍贵,如果书写占时过多,必然会出现“寅吃卯粮”现象。无论如何不能突破这一底线,否则扣分勿商量。这也促使同学们去提高语言概括能力,不然是很难在限定时间完成的。大家要想此项不失分,只有慢者变快,快者更快。在不知不觉中,速度提上来了,这也为后面学习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这些具体的评价内容犹如大海中的一座灯塔,引领着同学们少走弯路,顺利向前迈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利用相应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信其师,乐其学,让教育变得更加主动,亲善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