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思维和创新的翅膀,是艺术和科学的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作,就没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拓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捕捉意象,形象讲解,引发学生想象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生动,有形有色,画面欲现的语段。这些语段如果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比拟,更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再现情景,达到交融效应。例如我教学《暮江吟》,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文熟读成诵。接着让学生揣摩诗句意境,捕捉意象,透过:淡红的残阳,半绿半红的江水,弯弓的月亮,珍珠一般的露水,这些语言镜子展开想象,绘制各自的心理图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草原》一课,第一段是维纱维肖的写景抒情语段。我教学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诱导想象,然后,抓住“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以及“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等语句,作形象的讲解,让学生的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使学生想着想着,沿着那朦胧的飘渺的想象轨迹,不知不觉进入了想象中的大草原,领略到课文的意境美,情境美。
二、利用声像烘托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的教学内容,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来。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先运用声像电教手段,展现出一幅明媚的春景图,播放协调和谐的音乐,让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听着,慢慢地被陶醉进入角色,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小燕子,在春光烂漫的旷野自由地飞翔。接着,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边视读,边想象,达到从语言文字中透视出相应的物像的想象地步。再让学生继续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闭住眼睛,脱离文字,展开创造性想象。随后,让学生交流想象情景。有的说:“我看到了垂柳把湖面当作镜子,在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呢”……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从语言信息中捕捉意象的能力。
三、推测填补性训练,发挥学生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童话、寓言故事很富有形象性的诱读性,为小学生开展想象提供了空间。教学时,我要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骗取乌鸦嘴里的一块肉,曾三次讨好和奉承乌鸦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推测想象,开展思维训练。此外,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接着提问:第二次乌鸦叼到一块肉,再遇到狐狸,如果你是狐狸,或是乌鸦,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推测乌鸦狐狸的心理。这时学生思维更发散,想象更丰富多彩,纷纷主动讲述自己的想象推测。其中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是狐狸,我就用“激将法”,大骂乌鸦是令人讨厌的鸟,羽毛最难看,嗓子唱起歌来令人作呕,诅咒乌鸦的孩子发高烧,发鸟瘟……这样乌鸦一定忍不住开口骂我,它口中的肉就掉下来了。这个学生突破了定势思想影响,改换狐狸上次对付乌鸦方法,从反面考虑,使用了激将法,致使乌鸦再次上当。这就是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体现。还有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为了进一步把学生的想象引向高潮,从感性引向理性,我通过这样的提问:狼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从不同的结果中你们有何认识?有的学生说:结果狼把小羊吃掉。我认为世上的事物都是弱肉强食,强大欺负弱小,要想保存生命,不受欺负,必须图强。还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由于用力过猛,扑进山洞巨石上撞死了。我认识到世界上凡是以强欺弱,顽不讲理的都没有好结果,狼是这样,一切坏人是这样,美帝国主义也是这样。通过这样的推测思辩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开展专门训练,拓展学生想象能力
这项训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形或物件,让他们根据这些图形或物件进行合理想象。例如让学生对“0”这个图形展开想象。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甲这样想:这个“0”像一个圆圆的烧饼。我看到“0”形,就想起又香又甜的烧饼。我还记忆犹新,那一年生日,妈妈生病了,可是还带病为我做烧饼。我拿起“0”,就想到自然数中的“零”。记得我上学的第一次作业发下来,作业本上打了一个很大的“0”。就是因为这个“0”,教师把我留下批评,妈妈罚我跪床头。每当看到这个“0”,就使我毛骨悚然,也由于这个生丙这样想:这个“0”形,就像孙悟空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用千钧棒在地上划出的圈子,让唐僧在圈内不受妖魔侵害。看到这个“0”就使我想起《西游记》电视剧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降妖服魔的情节。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有效地提高了读写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想象空间,采用以上教学手段,把握教育学规律和学生的教育心理特点,就会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读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