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于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身边的数学问题也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对于一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模拟的活动情境,将数学“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到知识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首先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的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数学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与测量,以获得知识,用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数和形的特征,说明法则与公式的由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猜想化、形式化的刻画,进而认识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其次要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不是说数学等同于情境,再好的情境都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准确与简洁。由于数学“是忽略了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和属性的抽象结构与模式”,教师要善于提炼情境中包含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简言之,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而且特别要重视数学内部的逻辑联系。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教学不要教孤立的片段,应该教连贯的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既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又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拟真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设置情境。
1、设置童话情境
童话故事是儿童的最爱,在童话情境中学数学,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0的认识》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数字王国里有许多数字。有一天,数字0、1、2、3、4、5聚在一起,数字5先摆出了老大哥的样子,骄傲地说“兄弟们,大伙儿里就数我5的本领最大,一只手有5个指头,5本书。5支铅笔等都离不开我。”4也不服气的说“我的本领也不少,4棵小树,4朵花,……都用4表示。”3、2、1也不示弱。就这样,他们争得不可开交。只有0一声不吭,为什么呢,因为它表示一个也没有。这时,智慧老人来了,他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数字说“你们别争了,0的本领也不少呀!生活中它的本领可大啦,它单个站着很孤单,没有力量,一旦加入数字大军里,本领就大得惊人。它在数位表中占有的位置谁都不能侵犯。除此之外,0还有许多本领,量长度,它是起点,看直尺,是不是从0开始的?表示温度,0度告诉你是已经结冰了呢!此外,在0564-3611012、13061237003、13791950615等电话、手机号码以及一些编号中可少不了它。你们说0的作用不大吗?
2、设置生活情境
学习10的加减法后,创设“买汽车”的购物情境:玩具城里汽车大减价,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给你10元钱,你能买几辆汽车?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有的说可以买两辆:2+8=10,3+7=10,4+6=10,5+5=10;还有的说可以买3辆:3+3+4=10,4+4+2=10,6+ 2+2=10……这样的模拟购物活动,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数学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不仅巩固了10的加减法,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设置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让游戏走进课堂,在游戏中学、巩固新知,于“玩”中学,“乐”中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设置“玩纽扣”的猜数游戏。同桌小朋友合作,一人将8个纽扣分拿在两只手里,将一只手的纽扣给同桌看,让同桌猜出另一只手中的纽扣数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在玩纽扣的游戏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所有的8的加减法算式。
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过程”的乐趣,也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不能处处都强调机械地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理智的引路人”,以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
城南镇中心小学 朱善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