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最多只有二十分钟左右,剩余的时间,老师就算是吹胡子瞪眼,好多同学都会偷偷地开起了小差了。面对几十名学生,你往往提醒了这位,那位又偷着乐了,就像水里的葫芦,按下了这个,浮起了那个。遇到这种情况,我急过、躁过。
一天,在家中看文摘之类的刊物,发现其中有几篇很值得小学生一看的短文,这些文章对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很有帮助,怎样才能让他们读到这样的文章呢?向他们推荐读这样的书,和他们的年龄不大相符,他们也许没兴趣读这类大人读的书。但这些故事让他们了解了解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怎么办呢?一个星期就那么几节课,不可能拿出一节课专门给他们讲故事,况且他们可精着啦,当你整节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时,他们心里烦了,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我寻思着,何不在课中将所知道的故事“化整为零”,有意识地讲给他们听。想不到还真收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后来,我尝试着在语文课中穿插讲述小故事。当看到上课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时,我故意提高嗓门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知道,这时候你们有些累了。我来给你们讲个小故事,轻松轻松一下好吗?”在学习的倦意中听到讲故事,他们一下子来劲了,马上挪挪屁股,挺直身子。于是我形神并茂地给他们讲一个短故事,最多用两三分钟,算是给他们做个头脑体操。记得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埋藏六十年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解放前一个十岁左右的广东小男孩被日本鬼子抓去后,日本兵逼他写“日本战胜中国”,他偏要写“中国战胜日本”,无论日本人怎么折磨他,他都不屈服,最后惨死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孩子们一脸凝重,看得出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沉浸在故事中了。讲这个沉重的故事,我潜意识是想调节调节大家的头脑,顺便对学生进行一下思想教育。这节课可是语文课,我赶紧结合课文内容提醒他们:“回到课中来吧,不好好学习,国家落后了,再等外国侵略者来欺负呀,有什么问题下课讨论吧!”孩子们马上正襟危坐,我们又开始学习课文了。下课后,他们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你哪来这么多故事?”我说:“从书上呀,你们自己也可以从书中读到的。”有几个学生甚至在讨论小男孩死得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这一听不要紧,我赶紧去参与他们的讨论……
每次我都变换着讲不同的故事,有关于爱国的、勤学的、孝敬父母的、诚信的……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包含哲理,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好材料。在课中,既调节了孩子们的听课情绪,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他们品味了“精神套餐”。当然这些小故事就像调味品味精一样,不放,缺少点味道,放多了又不好。“度”的把握,需要教学机智。
课中小故事,我争取让你精彩无限,魅力无限。
明德小学 甄小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