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桐江齐聚 国培共游。
观杏坛泰斗,功底深厚。桃园小将,锋芒初露。
粉墨浓妆,浅斟低唱,南腔北调竞风流。
方寸处,惟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尔来三十余秋,叹过往,韶华年月久。
恰小镇名流,高手云涌。笔走江湖,风采依旧。
冯唐不老,李广欲封,快马加鞭正当头。
再回首,渐秋深意浓,一场相逢。
《 沁园春 ● 桐江》
这阙词填于 2011年10月18日,我参加安徽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能手”置换研修培训期间。作为我们区唯一一名农村语文老师代表,能够参加国家级的培训,我很幸运,更感到光荣。
本次国培的承办单位是合肥师范学院,由继续教育学院和中文系主管。培训形式主要是两个月的集中研修,一个月的“影子教师”和五个月的远程课题研讨。集合了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三大版块。在经历了系统的学习后,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活动的意义重大,国培之于我,是一次精神的引领,它改变了我对语文,语文师,语文课堂的看法。
语文---尊严源自于专业化
南京13中教师曹勇军,在2011安徽语文国培班上,曾经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某中学校长让一位专业数学(也许是物理,记不住了)的教师改行教语文,该仁兄“感恩戴德”,把理科的一套拿来,强化习题训练。不幸的是,期末考试结果,该仁兄语文成绩竟年级靠前。更不幸的是,该学校校长此后便在大会小会上大“骂”语文教师,理由是,理科教师教的语文成绩都比专业语文的教师分数高,要你们何用?
看了,听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尊严”两个字。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现状来看,语文学科的尊严何在?
语文不等同于数学,数学教师可以教语文,甚至在短时间内,通过“数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取得高分,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语文发展性深层潜能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却不一定是非专业的语文教师所能赋予的。我们可以问问语文教师,我们是否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提高?答案是否定的。当专业的都做不到,又何谈其他?
再说,语文,如果眼光仅仅只放在学生的分数上,采取杀鸡取卵式训练,缺乏长期的成长规划,缺失语文素质的有目标有阶段的引导,缺少循序渐进的学习迁移,即使暂时取得高分,三年下来,学生的分数也是停滞不前或呈下降趋势的。这样的例证很多。即使中考分数也很高,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已消失殆尽,学生对语文的探究厌烦至极,又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是没有尊严吗?我们追根溯源,还是看看教育的本质吧。施普朗格曾明确表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语文的尊严首先是学生人性的发掘,人的健康生存发展的尊严,按照教育规律,培养“本我”、“真我”的尊严。
语文的尊严更决定于语文教师思想个性的独立,专业发展的尊严。
语文的尊严在于语文教师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我们的头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奴隶。教参只是参考,而不是《圣经》,要学会独立的研读分析教材,读出自己心得体会。独立思考永远是语文课的第一尊严。
语文的尊严在于享受阅读。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情感的文化殿堂。语文的尊严在于终身阅读。语文的尊严不仅仅在于高考考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需要,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只有老师的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石,我们的语文学科才有尊严。
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水平和境界。让自己“站立”起来,多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究,站稳讲台,教研结合,这样,语文学科的尊严才有了保障。
语文师--------在幸福中仰望星空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章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来自安徽社科院的杨桦教师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在我们评定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时候,作为振臂高呼投身新课改的主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站在教育这个角度,你有多少语文素养呢?你有多少语文教学素养呢?
一、你有自己的思想吗?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
站在三尺讲台,面对一群最具想像力,最富创造力,充满了对未知的广阔世界好奇心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开发、引导与培育。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想像力,思维的广阔,独特与批判性,都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
今天的孩子想像力的匮乏,视野的狭窄,创造力的被压抑,独立思考能力、习惯的缺失,使所有关心他们成长和民族未来的人们都感到忧虑与痛心,这很可能成为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今天教育的失误是要以今后几十年民族的发展受损为代价的。
教师解读文本,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目光前瞻,不盲从权威,不屈服权威,躬耕践行,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师自身的思维品质、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尊重事实,砥砺思维,建立科学可行的符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在课改的崎岖中且歌且行。这不仅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也是我们对教师语文素养的新认识。
语文老师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不盲从权威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是在酷冬最先感知春天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见底,并把它交给学生,打开学生的思想之门。
或许,这就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解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下,语文教师尊重自己独特感受,在寻找作品美、传达作品美的同时,也在寻求建立自己的思想。因为追寻的过程远比追寻的结果更有意义。
二、你喜欢语文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你喜欢语文吗,你喜欢语文课堂吗?你是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吗?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灌输,一般的教师讲解,高明的教师引导,伟大的教师启迪。你做到了哪类呢?
关键是,在物质横流的社会,你内心真正把语文当作语文教师的的精神家园了吗?
喜欢了,就会用心;用心了,就有收获;收获了,就有快乐;快乐了,就会喜欢,把语文当成事业而非职业!
喜欢语文的教师,课堂上,他是攀登书山的智慧向导,他是畅游学海的坚强后盾,他是“风景绝佳处”不可或缺的点拨者。是师生一道“采菊东篱下”,共同体验“悠然见南山”的快然神会;是为达“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学业境界,师生共赴寻找“源头活水”的心灵之约。是把学生领到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知识殿堂,让学生自己体会那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当你的游客----学生真正不虚此行,从此流连课堂而忘返,并逐渐独步天下、纵横学海时,便是为师者最大的快乐。
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也是一种人生,一种境界吗?
三、你幸福吗?
毕淑敏说:“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语文教师的幸福究竟在哪儿呢?
语文教师的幸福在于钻研、探究与教学的过程之中。深钻教材,解读文本,是一种幸福;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智慧将一篇篇课文反复琢磨,是一种幸福;和同事激烈探讨直到深夜,是一种幸福;借助一切工具查找资料,是一种幸福……用一生的积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备课,那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书声琅琅的语文课、静静阅读的语文课、激烈辩论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聚光灯下无比敬业的演员,深情地演绎着”语文”这幕大剧。他让课本里所有的字词句篇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无限魅力。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心灵感悟语言的玄奥。用文字书写体验的微妙,用情感点染生命的精彩,用生命诠释生命的尊严。做一名语文教师难道不是幸福的?
杨桦老师在长三角语文教学论坛上说,他(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中心学校范磊老师)的这节课表明我们这次论坛的意义。论坛把最发达地区的老师和最偏远的农村老师放置于同一个平台来加以展示,其意义在于在教育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作为省级教研员,我认为我应该到广大的中国农村,安徽的农村去寻找那小镇名流。他们并不亚于都市的名师水平。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小镇一大批名流,我们安徽,我们长三角,我们全国的语文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我想作为基层一线教师骨干,我们应该在平凡的岗位,忙碌的课堂,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分享语文的快乐,做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幸福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语文课堂----繁华落尽见真淳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架构上,主导者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还要有方法的指引;不仅要有方法的指引,还要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更要有处理问题的角度。
所以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拿到文本,所要思考的就是,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写了什么;哪些该点拨,哪些要在课堂上讨论;哪些是最核心的内容,哪些是课堂的外延。了解了,确定了,才能取舍精当,有的放矢,精讲精练,收放自如。在问题设计上,要富有创意,思路清晰,力求激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碰撞中,绽放智慧的火花;在时间的调控上,要把握力度、弹性,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课施教。
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然生成的。
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
生成的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生成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审视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多少“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直至天衣无缝。课件的美仑美奂,花样的层出不穷,高潮的频繁迭起……很多这样“完美”的语文课,完美得无懈可击,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堂看似美丽,却背离了真实。语文课堂不是“时装秀”,虚假的课堂不仅没有看头,还误人子弟。学生们在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排练的过程中,究竟收获了什么?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厌倦的叹息中,应该读懂:他们累了!从他们强作欢颜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知道:他们的独立人格丧失了!他们选择了顺从、沉默以及“合作”。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真是莫大的悲哀!
美丽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美丽的语文课堂必须远离演练、彩排、渗透,坚决摒弃“作秀”!或许,真实的语文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不真实的语文课堂就绝对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将走向美丽,而不真实的语文课堂永远都不可能走向美丽。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能够在国培的舞台上走过,感受神奇,展示自己;能够认识那么多的名师大家,执经扣问,聆听教诲;能够和全省的语文师们一路同行,交流碰撞种下友谊,真是要感谢国培,感谢所有给我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十里桥中学·葛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