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这篇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案例,是我校刘芳老师参加今年区优质课大赛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意在让学生经历整体到部分、部分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形象感知角、抽象出角、认识角、会制作角,然后通过操作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初识角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出示三角形)还认识它吗?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看,咱们的老朋友三角形要变身了。(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摇身一变,这是什么图形呢?想知道它的名字吗?(它叫角)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现实生活中,平面的角往往是形象的,如桌面的角、书本的角等,这与几何中的角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开课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巧设了魔术表演从熟悉的三角形中变出了新朋友——角。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找到了学生学习的最近生长点,也不占有太多的时间,可谓干净利索。】
二、自主构建 感知角
说起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剪刀、吸管、水管。
1、指一指。这些物体中有角吗?你能上来指一指吗?现在我们把这些角都搬下来,看看他们的样子吧!想知道新朋友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进课堂的,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物品中找出角,学生们感叹,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角的存在啊!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刘老师没有让学生自己发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而是选择了直接讲解。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虽提倡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已探索得出,自主探索要用在刀刃上,切不可滥用。】
2、摸一摸
请拿出和老师相同的学具——三角板,找到这部分(指着顶点),用它碰碰自己的掌心,有什么感觉?顺着方向,往这摸一摸,再往这边摸一摸,你又有什么感觉呢?认识角的顶点及两条直直的边。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在玩中发现、玩中探究、玩中学习,那一定能生成课堂的精彩。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碰碰自己的掌心,这就是让学生感知角的顶点;再摸一摸角的两边,学生说平平的、直直的,多好啊!这不就是学生感知到了角的两边吗?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感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找一找
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角吗?同桌互相交流。
4、看一看
我们身边的角可多了,你瞧!(出示课件中的角)
【学生心里已建立起角的表象,再通过找生活中的角和看生活中的角,进一步深化了角在孩子们心中的影像】
三、实践活动 熟识角
1、动手做角。
2、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这个做角的过程是开放式的教学,会让枯燥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在做角的过程中,学生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演示的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面,发展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四、创设情境 比较角
1、理解“张口”。
师生拿出活动角,怎样可以让学生的角比老师手中的角大一些?可以小一些吗?还可以再小些吗?
2、出示情境“两角之争。”
【角的大小和张口有关,和边没有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集体备课研讨时,我们觉得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感知角、做角、改变角的大小学生应该能发现角的秘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已形成了定势:两边越长,角的开口就越来越大,在还没有“射线”概念的小学生的认识上,突破这一难点要精心预设。最后我们改成通过延长角的两边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张口,学生一目了然,边无论怎样延长,角的张口都不变,角不会变大,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其实也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比如把黑板上画的角两边擦短一些,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突破难点。这样,学生对角的大小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充实、完善的过程,正是体验不断深入、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对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学的很轻松,刘老师用“玩”点燃了学生自觉探究发现的热情,可以说,玩得精彩、玩得实在、玩得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