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板书“鸟”,同学们喜欢鸟吗?你最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喜欢它?用一句话说说。
师:板书完整课题,教学“椋”,指名读课题。大家见过灰椋鸟吗?看了它的名字,大胆的想象一下灰椋鸟什么样呢?出示灰椋鸟图片,简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一位叫徐秀娟的姑娘一起去林场看看灰椋鸟。
(由学生熟知的“鸟”直接入题,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喜欢它?激起了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氛围。而大胆想象灰椋鸟的样子,进一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紧随其后的图片展示,更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不起眼的鸟有什么好看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读书,师巡视指导。
反馈:1、认识四个生字及生字所在的词语,理解词语。
2、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意思。
3、难读的地方让学生再练练。
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看灰椋鸟归林…)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定位在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交流读书所得,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落实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学习。)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师:作者先前对灰椋鸟印象如何?(不好看,反问句,强调)
后来印象又如何?(观赏,好看)是什么改变了作者?
(本文的反问句是一大特色,它既是强调,又是作者感情变化的真实写照,以此为切入点,直奔重点“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学贵有疑,循疑而进,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的读书感受。
默读第四自然段,把你关注到的词、句圈下来,还可以在书中空白处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交流:1、壮观
关注“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整群整群”“浩浩荡荡”,理解“排空而至”,感情朗读。
(重点词语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一个“排空而至”使灰椋鸟归林的壮观跃然纸上,而生动画面的展示更是让学生惊叹不已,从事从叠词的运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此时再指导感情朗读,壮观的场面迎面而来。)
2、情趣
关注“倾诉”“呼唤”“应和”“投入”,理解“倾诉”,感情朗读。
(拟人手法的运用,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这是一群多么有灵性的鸟儿。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情此景,有一种融入其中的真实感,学生在读中感受乐趣,更感悟到了情趣,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构成了语文课堂最美的律动。)
3、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引出作者,为第二课时埋下伏笔。
师:原来外表不好看的灰椋鸟归林时却是那么的壮观而又充满情趣,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需要有一颗爱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师:同学们,徐秀娟就是一位有爱心的姑娘,就是她为我们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一位愿意用生命去呵护鸟儿的好姑娘,在她23岁时,为了寻找一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同学们课下找找徐秀娟的资料,用心去读一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认真书写四个生字,记住它们。
3、搜集徐秀娟的事迹资料,用心去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