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家长留言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佳作选萃

让学生“动”起来

编辑日期:2012-12-18  作者/编辑:佚名/魏德祥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心理学认为:“有强烈愿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个体,才会有更多的创造性表现。”只有他们认可并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向内因转化。我在教授《乌鸦喝水》一课时,针对乌鸦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乌鸦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经过争论,出现了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好,乌鸦可以喝到水(这正是课文的观点);另一种认为不,好,原因是小石子上的灰尘容易弄浑瓶里的水,饮用不卫生。第二种说法说得很有道理,且富有人情味。我顺势引导: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同学们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就地取材,用草的空心茎做成吸管,就像我们吸钙奶一样,说着还演示了一下(许多同学不禁会心地笑了);有的同学说用草系住一个小瓶子放入再取出,不就可喝个痛快了吗?还有的同学说乌鸦可用一块海绵,不仅可自己喝,还能带回家让自己孩子喝……这么多的办法。我适时充分肯定大家的创造,指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而潜能必须通过主动挖掘才能实现,学生似有所悟。
    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参与学习过程的体验,我在上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带到春天的田野。漫天菜花一片金黄,随风起伏,蜜蜂蝴蝶穿枝过叶,点缀其间。我们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学生们叽叽喳喳,有的去闻菜花香,有的兴奋地喊叫,还有跑着追逐翻飞的蝴蝶,大家此时的心境与诗境完全契合,诗情诗景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同学们有的画出诗意,有的编排小故事,有的感情地朗读。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生沐浴在诗的意境中,获得信息的反馈对照和情境体验,所以能激发他们对形象的重现和再造。
     学生“动”起来,还可表现为学习方式上的自由灵活。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广场塑像前,就要求学生自选观察表达方式。果然,在观察时,同学们有用竹棍丈量它的高度,有的用绳子测算它的腰围,还有的估算它的重量,这些方法都是数学常用的方法,但却被恰当地运用语文的学习上来。运用这些方法本身就是创造性的体现,对学生的启发也很大:原来学科间并不是截然分隔,它们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学生第一次感悟到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获得了鲜活的实践方法。
    学生“动”起来,还表现为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小学生不可能对事物的特征一下子就能握住,这是极正常的,合作探讨往往可以取长补短,过程更简化,效率更高,在这样的自由环境中,学生创造思维就会空前活跃,往往事半功倍。
 
Copyright #169 2009 城南镇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