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语文教材这个载体,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正确把握教材一些突出特点。教改后的教材偏重对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合理的结尾;有查阅资料编排故事;有对照课文演示课本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特点,恰当地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依据这个特点,利用生成资源,进行训练。我在《狐假虎威》一文教学中,有个学生对“狡猾”词有异议,认为这个词用得不恰当,明明是狐狸在千钧一发之际,急中生智想出自救好办法,这怎能是“狡猾”呢?它又不是干坏事。另一位同学补充:如果被老虎吃了,那就不“狡猾”了?(这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见时机成熟,鼓励学生继续拓展——选择恰当的词替换“狡猾”。很快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了十几个词,经过比较,最后大家觉得“机智”、“聪明”、“机灵”三个词比较恰当。一个词的变化,却使狐狸迥然不同的形象跃然纸上,现在连我也折服学生的创新力了。
教材中一些有相同描写对象的课文,如果结合起来,以对比组合的方式教学,往往收到奇效。《乌鸦喝水》与《狐狸和乌鸦》两篇课文中的乌鸦是否矛盾?前者聪明,后者似乎愚蠢无比——仅几句假话就上当受骗。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爱听好听的假话是上当的原因。同样与《金色的脚印》对比,我们会看到狐狸足智多谋,知恩图报而又有些贪嘴耍心计的形象。串联对比教学,一方面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③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了思维的灵敏性和深刻性。
二、想象作文是培养创新思维良好的契机。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类思想活动中最神奇的一部分,它与创造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正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④由此可知,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更好地挖掘创新能力。《我想变成……》习作中,我用学生所变物的手工作品来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同学们有的变成天上的太阳,有的变成海底的鲨鱼;有的成了古代的王子,有的成为未来星球的主人;还有的成了影视动漫人物……三十个人三十种变化。孩子们小小脑袋中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想象,连我也自叹不如。
三、语文向生活延伸,建立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创新契机,而语文是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教师首先鼓励学习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评价生活,进而试着改造生活,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其次广泛的阅读扩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知识丰富了,思维才可能灵活畅通,就像交通网络化了,车辆才能快速多向运行。教师要保护好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创新思维打牢基础;再者学生走出教室,参加校园、社区、乡村等一些有益活动,也有助于积累知识经验,培养踏实的作风。学生从书本和社会生活实践吸取丰富的营养,为身心健康成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亲爱的朋友们,你也可以试一试。那样的话,你将收获一份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