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那是因为它受管理规律的制约,有系统的管理理论,有具体的管理目标;说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管理内涵, 特别重视情感的运用,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这是一个极具魅力而又极富挑战性的管理领域。 当前的学校管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管理,更是充满严峻的考验。
首先,缺乏充足的办学资金。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不能有其它的任何收费,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学校这个没有“造血功能”的机构各项工作都举步维艰。
其次,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民师、代课教师或者通过各种培训转为公办教师的,从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特别是村小教师,其年龄结构多在50岁以上,知识单一,教法陈旧,再加上村小大都包班上课,有的甚至是复式班教学,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有的村小教师属“半边户”(即农村家庭),他们的教学严重受家庭农业生产的冲击;有的村小不按规定作息时间上下课。
其三,有以下“七大问题”制约农村课改的发展。
一是观念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教师“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师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严重的“赶鸭子上架”现象。在学科结构方面,多数农村小学缺少体、音、美,计算机与外语教师。没有专科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要上好这些课程,也是不大现实的。至于语、数学科,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也很少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三是培训问题。农村大多数教师知识老化,技能欠缺,急需充电。很多教师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会的也只是玩玩游戏、打打字而已。另外,由于农村教师队伍比较庞大,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即使有组织培训,也只能递进式地传达培训,这样到农村小学的教师身上也所剩无几。因此,农村教师无法做到全员培训、系统培训。
四是课程问题。我国的西部与东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异较大。新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的学生需求,难度极大。新教材顾及农村实际甚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贫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较低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简单编写教学资料,即课程文本。而开展研究要让学生寻找一些他所研究领域的资料,这些都是农村课改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五是设备问题。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的硬件设备作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电教设备、体音美教学设备、语数教学设备等,在一些农村小学几乎不具备。因此,实施新课程,如果想呈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等画面便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六是管理问题。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许多学校仍应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读书笔记、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阅读、作文、美术、写字、自然、思品、实践活动、班队会均要有教案。项项都要检查,件件都要求教师有书面文字,加之上面谈到的教案书写,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能不疲惫?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谈起。
七是评价问题。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农村学校还是采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针对种种困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有如下思考:
第一,以师德为突破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古代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强调:以德为首,以法治人,以德化人。《教师职业道德纲要》又指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应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组织各种讲座,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的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第二,以制度为切入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教”的思想,说明制度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可以规范领导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实现学校工作规范化,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也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学校的“ 行政会研究工作制度”、“ 校务公开制度”、“重大问题教代会讨论制度”、“ 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制度”等,都使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校建设。
第三,以教师聘任制为契机,平衡村小教师心态,增强教师的动力,加大教师的压力。在学校内部管理上实行教师聘任制。首先选拔那些积极性高、工作负责、吃苦耐劳的教师为班主任,并在评优、晋级中优先考虑。其次,由班主任聘任本班任课教师,同时,任课教师也有权自己选择班主任,实行双向选择。以教师聘任制作为强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激励措施,并和评优、晋级相联系,改变了以往只靠福利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做法,既减轻了学校的财务支出,又会收到很大的教学收益。
第四,加强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加强管理和督促,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各项工作目标要能按期完成,务必加强管理。特别是现在小学管理干部少,管理者不能每时每刻到达各村小指导工作、检查工作,各村小都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譬如:各村小校长由各村小教师测评,少先队辅导员、工会组长、后勤人员由各部的分管教师测评,各任课教师的测评除了按学校常规考核外,还要参考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测评结果与每位教师的评优、晋级和年终考核相结合。
第五,以情感为纽带,协调好各种关系。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后,必然使人我之间的关系紧张化。激烈的竞争使教师各自为政;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拉大了,领导不容易听到真心话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关心、体贴教师,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做到以情动人而又不失原则,努力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以上仅是我对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一个称职的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具体学校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进行问题诊断,做出具有实效性的决策,追求学校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