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家长留言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无声课堂”成因浅谈

基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编辑日期:2012-12-10  作者/编辑:周贤鹏/魏德祥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前些日子与一位初三老师闲聊,谈及课堂一尴尬现象——老师一提问,教室内鸦雀无声,异常寂静,最终不得不由问题的提出者自圆其说。言语间,该老师满脸写的都是无奈。

是谁造就了这无声的课堂?语文课不该是最有灵性的最富激情的学科吗?

一、交往垄断

场景一、某初二教室

一天我参加语文的公开课,教室内坐满了不少本学科的老师。学生参与的气氛很热烈,可是一留心却发现发言者仅那么几位,且是固定的。教师准备可谓充分,从文本知识到作者简介,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尽可能地详尽。

可笔者却注意到另一怪现象,该老师每次都提问都是先指名,而后再将问题提出来。

对于所指名的学生,他的注意集中了,可其余的学生呢?依据注意的规律,课堂提问当面对全体学生,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我想常此为之,该班的语文课自然是指名学生的课堂,而非大家的课堂。这种“课堂交往的垄断”,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主动性被压抑,主体性得不到尊重,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程式化的教学造就了一个无声的课堂。

二、学生漠视

场景二、某小学课堂

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却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雪化了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你若在场你会作何感想呢?反正我是惊叹于这纯天然的诗意的语言。

这或许有我的师承渊源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高三的教室里学习,一天傍晚见到语文老师,他正大谈特谈他四岁的儿子的一句话“爸爸,这被子有太阳的味道。”当时他满脸兴奋仅为“太阳的味道。”

可是在大讲特讲新课程理论的现今仍有“雪化了只能是水”的标准答案!

所当重视的还有老师摇头,在黑板上写下“水”字,这与我那因四岁儿子的一句话而欣喜若狂的语文老师相比,这种对学生漠视是何其残忍啊!

无形中,这种对儿童回答的漠视扼杀了他走近文学最初的灵性。

现行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有《月光启蒙》一文,我想很多的语文老师在苦于如何详尽的分析文章之余,用心去读一读此文,去领会一下何谓真正的“月光启蒙”是很有必要的。

标准答案,走近文学,灵性这几个词一股脑地从我的脑子里迸出,紧接着的是如下一句:教学失却创造性智慧,职业性增强,专业性降低。

基于教者本身灵性的缺失,自然更多的无声课堂涌现了。

三、阅读替代

听过许多公开课,课堂提问流于形式,问题抛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怕冷场,教师立马又将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公开课如此,平时课亦如此,长此以往学生不用思考了,这完全是老师阅读的替代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惰性。只要准备好纸笔记录就行了。

畸形的课堂,丧失了灵性的语文课。

四、应试教育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摆放的不是教学全解就是各科资料。

一日,一初三班主任把一位学生的《三国演义》没收,看着他理直气壮的神情,我心中真是五味俱全,名著到了这里居然成了“禁书”!语文教育的现状在应试教育下真让人难过。

再看课堂上,动不动就是语法,修辞,或是某某考试题解,试题精编,大谈考试动向。

过重语法规范,将语文变死,考试功利主义无疑是在对语文学科灵性丧失推波助澜。没有了激情,哪来有声课堂?

(五)陈旧观念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可时至今日仍有教育界同仁,教新书手执的仍是一套陈旧的观念。认为寂静的课堂是学生守纪律,学习专注的表现,学生陈述己见被称作是乱。

此有例子可考,在某一初中经过半年时间,笔者发现同是一个年级的语文,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确切的说是理念不同,而结果迥异。一位有板有眼,循规蹈矩,课堂纪律好。一位是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读自己的书,谈自己的理解,时而学生叫好,时而学生欢笑,可谓“乱”也。到了检测的时候,而是后者学生理解有深度,答题有也思想,思路开阔,作文水平也高人一筹。

总结:我们的语文学科,它是最有灵性的,语文老师有激情,有思想,有学养,就不会让站立的人变成侏儒,学生的个性就不会消磨殆尽。课堂便不再无声。

 
Copyright #169 2009 城南镇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