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我们匆匆地踏上了列车,这是我的第二次淮北之旅。列车渐行渐远,把六安甩在身后。望着窗外似曾相识的景物,我的思绪提前到达了目的地。
去年,我怀着矛盾的心理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参加了“2010年淮北市小学英语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意外地收获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的第一桶金,它深深的影响着我这一年的教学工作。这次,我们对“2011年淮北市小学英语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充满期待,它一定会带给我们一样的惊喜,不一样的感受。淮北这个并不知名的小城,对于我们这些奔它而去的同行们来说,意义不在一般,将给我们留下永久的怀念。
今年我们有备而来,很快调整好状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捕捉细节,认真详细地做好笔记。本次授课的教师,清一色的业内精英,他们的课堂堪称精品:既有贴近生活的真实表达,又有艺术课堂的高度追求,更有专业目标的价值取向,还有引领教改的前沿风范。能够在同一个地点、一次性观赏这么多上乘的课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有机会参与其中,是难得的荣幸。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节课,介绍一个人,说说一些事。
首先,欣赏极品课——《The Rainforest》(雨林)。这节课由来自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杨珊珊老师执教,她青春亮丽,充满朝气,把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令人叹服。出彩就在:
1.立意深。这节主题为“《The Rainforest》(雨林)”的精品课,主题揭示雨林被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残酷现实,教育学生树立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课例通过雨林之美和环境之疼的强烈对比,深深刺痛每个人的神经,激起大家情感的涟漪。主题立意深刻,呼应时代特点,几乎以撼动人心的力量呼吁:停止伐木,保护地球。
2.韵味纯。整个过程纯英语教学,充满着英语课堂的色彩。这样的场景在常态教学中很难见到,甚至在某些区域的教研活动中也并不多见。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示范性,还有美妙的英语语音的听觉感受。
3.技能精。这是一节阅读课,设计上问题为控件,把握连接;以概念的构建、解构再到重构推动进程;以不断输入语汇信息促进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呈现环节紧、方式新,技能训练情境真,知识拓展深,情感渗透水到渠成。这节课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不去说它凝聚多少人的智慧,却说一定感动过一大批人,因为这确实是一充满着艺术魅力的好课。
认识一个人——沈峰老师。本次会程的压轴戏就是沈老师的演讲,主题为《怎样上好一节课》。她来自南京市玄武区,是知名的小学英语教育专家。南京市是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示范区,曾经四次夺得全国小学英语教学优质课大赛的冠军。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沈老师的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分不开。她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人物,是同行们学习的光辉典范。演讲中,她用简洁诙谐的语言传达出教育的智慧,也流露出个人的成长经历。她是80年代的师范生,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对教师的新要求,她不断的努力追求,逐步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职场生活中开拓出一片园地。她的故事给我以深刻启示:教师专业成长关键在于钻研。一要研“学”,主动学、坚持学、学专业;二要研“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尽然”。
再来了解一些事。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从始至终,秩序井然。听课教师边听边记,时而互动,课间还在小讨论。这是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线。淮北教学研讨会,这朵二度花开的奇葩,以它浓郁的芳香深深地吸引着四方的宾客,这些远道而来的同仁也会满载而归,不枉此行。
持续一天半的研讨会圆满地落下帷幕,坐在返程的列车上,我翻看着笔记,追问自己:有什么收获?思考片刻,理一理头绪,再续笔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