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家长留言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走近名师 品味经典

编辑日期:2011-4-26  作者/编辑:李欣/魏德祥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一个阳光与春风格外青睐的日子,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伴着春天的步伐踏上了通往淮北的列车,参加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师们聚集在淮北市兴华大戏院,开始享受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宴。在这里,我们感受着名师的魅力,折服于名师的风采,我们叹服,我们陶醉。名师的课堂,带我们一次次倘佯在语言文字的广阔海洋中,一次次流连于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中,一次次陶醉在流传千古的文字魅力中……他们带给我们的是艺术、是震撼、是智慧的诠释……
      3月12日上午8时,研讨会正式开始。偌大的会场早已人山人海,兴华大戏院的通道,会场的讲台上都已坐满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当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教授微笑走来时,会场顿时一片安静。我们仔细聆听了他给我们带来的讲座“回顾与展望一对语文课改十年的反思”。这位精神矍铄,满腹经纶的“邻家老头儿”,那么亲切、和善,给了我们最时尚的信息,最前沿的理念,最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崔教授从“课改十年语文教学的进步,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及如何改进”这四个方面向我们论述课改十年小语走过的风风雨雨,也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我在各种文章中经常能看到崔峦教授精辟的教学观点阐述。他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而这次能在台下聆听他作精彩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报告,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在心潮澎湃中聆听他的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到引导我们解读教学的对策。话语简单中透着深度,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对策讲解得细致入微。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台下教师鸦雀无声、神情专注、笔舞飞扬,我想是因为他所分析的问题正是我们一线教师确确实实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才如此专注入神!
      听了崔教授的报告,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担忧和关心。他在报告中说到:反思课改,存在一些问题,要正视研究这些问题。⑴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⑵重人文,轻语文,导致语文基础被削弱。⑶在教学方法上重教轻学。⑷师生负担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教学效率不高,师生幸福指数不高。崔教授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①吃准教学目标,各个年龄段的做到不超标,也不降低教学标准。识字、写字、学词是一二年级的语文重点,识字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大致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中年级: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教给孩子理解词句的方法。高年级:体会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表达方法。
      ②重视词汇教学。
      ③大力改进阅读教学,不能只分析课文内容,体现自学在先。
      ④大力加强习作教学,习作指导要全程化,加强随堂练习。
      ⑤让儿童阅读走进语文课本。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崔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崔教授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崔峦教授指出,现今的语文课正走在前进的路上,处于由课改初的亢奋期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为语文学科的教学之路带来新的思考和改进标准;也如一面指南针,指引着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快速通往胜利彼岸。其中我最深刻的是下面这点:
      崔峦教授说:阅读教学“要抓好份内的事,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
      低年级阅读教学:⑴朗读,首先是读得正确。⑵理解课文中少量的重点词句。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中年级阅读教学:⑴继续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于整个小学。不仅理解重点、关键的词句,还要体会它表达的效果。⑵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进而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批注。逐渐能体会其中的意思,提出自己的问题。⑶重视段的训练,由一段话到一篇文章,把握大意和叙述顺序。⑷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大概把握主要内容。
高年级阅读教学:⑴在中低年级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式。⑵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把握表达特点。⑶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的效果。能体会出言外之意……⑷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我一直很注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所以特别用心地记下了各年段阅读教学的任务。我发现这是过去各年段教学任务的发展,从中很受启发。“抓好份内的事”这是各年段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
崔教授的报告,使我们如沐春风。既提升教学水平,又学到思想方法,使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既满腔热忱,又保持理性,沿着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
      听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讲课,我忘记了掌声响起,因为太精彩。王老师亲切朴实,平易近人,整个教学过程都洋溢着一种舒缓、轻松、幽默的氛围,他随口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准确精炼,文采飞扬,深深吸引了会场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不由自主沉浸在他所构建的诗意境界中。他的诗意课堂里,在彰显魅力的同时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他对学生的一种引导,一种启迪。他执教的《与象共舞》同课异构,更令我佩服。
      王老师这两节课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第一节课的价值取向是阅读本位。这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让孩子们借助与象共舞锤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第二节课的价值取向是写作本位。这节课的目标很简单、很明确、很集中,也是一句话:为了写!为了写,他对课文进行了重新处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对课文当中所有有写的价值的载体进行了再开发,再重组。
      第一节课,他顺序而教,一段一段,依次而行。为了读,他课堂的落脚点在形象的感受,在情绪的感染,在内涵的感悟;为了读,他对语言的把握是整体的,是通过象、通过境、通过情,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地走近文字的,和文字融为一体,就象人和象融为一体。
      首先,从词入手,出示五个写大象的关键词让学生读;由词到句,出示五个含有上面五个词的写大象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连句成篇,这五个句子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人”字,让学生来写“象”字,学生把“象”字写在了“人”字的上下左右,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也藉此检查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
      第三,以读代讲,整节课王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老师引读,角色换位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读“共舞”一段时,王老师把句中的“我”分别换成了“自己、观念、大象”等词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快乐与和谐。教材在他手中发生变化,学生在他设计的情境中反复朗读,真可谓读到了文字中,读到了情境中,读到了作者的心中。
      整节课给我感觉是:大教无痕,润物无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第二节课,他变序而教,从最后一段教起,反推前面四个自然段。教法完全不一样。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写作本位上,所以对重点语段挖掘更多的是遣词造句,是怎么写,是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是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抠字眼,对比品评。在反复含咏,在比较品评当中感受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所在。
      首先,还是从词入手,他出示一个词语“熟视无睹”,让学生从“视”“睹”的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又让学生列举出与“睹”有关的成语,如: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等。接着出示4个句子填空,这4个句子正好用上前面的4个成语,而且这4个句子连起来正好串起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实在太巧妙了。
      第二,在指导学生阅读大象跳舞的精彩句子时,他抓住了“节奏”“拥”“凑”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评,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围绕一个“节奏”,在他读来,就有了长短、强弱、快慢的变化;围绕一个“拥”字读文,他就能读出人多,急切、热烈……大师的语文功底令人叹服。同时通过改写的一段话和原文比较哪个更有节奏、更好一些,指导学生句、段的写作。抓住一个“拥”字,引出了“与象共舞”的另一层意思。王老师问:“拥”写出了观众的什么?(人多)还写出了什么?(急迫的心情)让你和大象跳舞你怕吗?(不怕,是人类的朋友)引导学生说出人和象亲密无间。
      第三,这节课揭示的涵义是一语双关。“与什么共舞”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词语结构,让学生体会到当谁与谁关系亲密、友好时就可以说成“与什么共舞。”如:与狼共舞、与蝶共舞、与海共舞、与书共舞、与墙共舞、与上帝共舞、与心灵共舞、与红楼梦共舞……写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
      为了“写”,王老师的这节课从词语到句子,从构段方式,到构词方式及涵义,真的挖掘到了极致,那是他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闪耀出的光辉,我只有感叹:自己学识短浅,对大师的课只能欣赏,不能企及;只能学习,却不能模仿!
      老师的这两堂课,课文内容完全一样,但是他上课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可见他备课时的视野和角度都是全然不同的。从他的课堂我学到了:一是一篇课文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肯钻研,总是有新发现的。二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老师课前一定得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的钻研文本。这样慢慢地就会读出自己的东西,萌生新的发现。就像王老师,他对语言的敏锐精到的感觉真令人折服。在《与象共舞》中,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拥”字中感受到大量的信息,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可以说王老师读文本,真是读得“细”到家了!
      听完课后,我长久地处在一种震撼中,震撼这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不断地寻求突破,这对于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当一位头发花白,年逾古稀,慈祥和蔼的老人出现在我们视线中时,场内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他就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尽管身体不舒服,但仍坚持用沙哑的声音展示了《番茄太阳》一课,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朗读教学一直是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幸听于老师上课,自然会关注他的朗读指导。在《番茄太阳》的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孩子们进入到文本,进入到作者内心。
      渲染背景指导朗读。于老师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于老师说:“同学们,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身世,读着这句话时,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卫宣利17岁遭遇车祸,双腿断了,24岁时,和家人吵架,来到了洛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孤独、自卑。生活艰难极了,心情灰暗极了!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就是作者,生活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请再来读第一自然段。”
      于老师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身世,读书的时候努力把自己当做作者,想其所想,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入情入境地读,才能取得很好的朗读效果。我们平常也会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资料,如果能将课前获得的信息有机地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来,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教师范读课文。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开始越来越少地听到老师的范读,于老师让大家最佩服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当听到于老师用嘶哑的声音哽咽着读出:“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时,我的眼眶也倏地湿润了,情不自禁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情真意切”四个字,于老师的朗读感染了学生,打动了我们,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拍案叫绝。
      紧跟着,于老师提出了第三个要求:读得有味道,把笑写在脸上。这个要求难度相对大了一些,但绝大多数孩子在老师的示范下表情丰富起来了。当孩子带着笑意,有声有色地朗读时,我想,他们一定享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当学生读到“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这句时,于老师评价说:“一字不差是你的优点,但两个‘笑’不要读得一般重。”说实话,读这篇文章时,从来没有觉得这两个“笑”有什么不同,但听了于老师的评价和范读恍然大悟。是啊。明明的笑,是一个孩子的笑,天真无邪,而妈妈的笑,是一位残疾孩子的母亲的笑,那应该是深沉的,欣慰的笑。于老师指导朗读的功夫真不简单啊!
      在这两节课中,于老师多次强调读书要学会思考,他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的:先让学生在文中画出番茄太阳的句子,然后在书的空白处做上批注,写下对番茄太阳的理解。学生汇报第一次番茄太阳,所有人都说太阳像番茄一样。于老师出示了自己的批注:番茄太阳是明明想象中的太阳,是明明心中的太阳。把自己读书的思考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实质是对学生阅读思考方法的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次的番茄太阳时,于老师提高了难度,为什么作者把明明的笑脸比作番茄太阳?第三次番茄太阳,学生大多理解为爱心这一层面上,于老师出示自己的批注,他说这是爱的传递。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却所所实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你也有机会听于老师的课,你一定会觉得:夕阳之光,永驻于心!
      “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林老师的《凡卡》让我落泪了,时而喃喃低语、时而高亢激昂,配上音乐背景的渲染,让人感觉置身在戏剧中一般。语言动情、教态亲切友好,加上绘声绘色的讲解,把作者笔下的凡卡,那一个个悲惨的生活画面展现在师生眼前,激起大家的情感波澜,使与课师生在内心深处留下了对凡卡的深切同情。置身这样的课堂,有一种“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大气与大度。她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博学多才的教学智慧,以及灵动的教学魅力博得了满场的掌声。
      淮北本土老师陈金龙的作文指导《幸福是什么》,让整个会场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看似轻松随意的师生交流与师生互评中,却细雨润物般渗透了写法的指导。在名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个人跳出了思维的局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找到真实的材料,表达真实的感受。走进陈老师的课堂,我们看不到学生在作文课上的紧张和压力,看不到学生提笔时的生涩和难受,看到的只有一气呵成的畅快,亦庄亦谐的幽默,返璞归真的朴实,举重若轻的潇洒。
      此次淮北之行,我满怀期盼而来,满载幸福而归。我欣赏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的精彩和纷呈,感慨于永正老师执教《番茄太阳》的真挚和深情,享受林莘老师执教《凡卡》的睿智和浓情,崇拜陈金龙老师作文指导课的真实和质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语文教学,把它放在眼里,它是工作;把它放在心里,它是事业;把它放在梦里,它就是艺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需扬鞭自奋蹄。”相信处在生命与工作最好时期的我们会马不停蹄,踏出语文教学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
 
 
Copyright #169 2009 城南镇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