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化学试题及考核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2005年至2009年总共五年中,安徽省课改区中考化学试卷一贯坚持着“考查基础,注意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意创新”的指导思想,做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策略。纵观五年中考试卷内容,结合自我教学经验,研究我省中考命题方向本人实在为难。与其说研究还不如说我们共同探讨,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命题动向,我想应着手三个方面:1、把握一些化学专家们的意向;2、制卷者的喜好;3、试卷题目内在隐含的规律性。对于我们主要还是研究第三点,下面一些想法,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五年来,从试卷的硬件方面一直在平衡发展,即在试卷的题量、试卷的结构、基本题型方面保持稳定,见下表:
年份
题型及分值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选择题 |
1-10题 |
1-10题 |
1-10题 |
1-10题 |
1-10题 |
填空简答题 |
11-16题 |
11-15题 |
11-15题 |
11-15题 |
11-15题 |
计算题 |
第17题 |
第16题 |
第16题 |
第16题 |
第16题 |
三种题型所占化学总分的百分数分别为:33%、57%、10%。全卷满分60分(五年都有奖励分4分),考试与物理共同用时120分钟。
从试卷的具体题目设置上也有轻微的变化,下面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一、全面考查三维目标
五年的化学考试命题都将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整合,重视对化学核心观点与知识及科学素养进行了考查,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特点体现在试卷的整体设计和每一道试题的设计之中,试卷都以课标规定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立意。考试的内容覆盖了初中化学重点概念及原理,重点物质、重要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和计算技能,并将课标要求培养的科学态度、观点、情感方法、能力等目标渗透在试题的背景和内涵之中,考查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应具有的基本化学学科素质,试题考查功能比较全面、层次和梯度明显、合理,富有启发性、探索性和教育性。
年份
类别及分值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基础知识部分 |
27 |
23 |
24 |
19 |
18 |
基本技能部分 |
33 |
37 |
36 |
41 |
42 |
(感想:我们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来衡量。)
下面就近五年的中考三大道题型进行简单的统计如下:(以得分统计为准。)
年份
类别及平均得分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选 择 题 |
10.97 |
11.58 |
12.04 |
11.75 |
11.62 |
填空简答题 |
23.42 |
22.51 |
20.19 |
21.83 |
21.35 |
计 算 题 |
3.21 |
3.58 |
4.07 |
4.12 |
4.83 |
(感想:选择得分五年来一直比较平稳,填空简答得分开始下降,计算题得分逐年升高。)
下面就实验和非实验题试卷分布的统计:
年份
类型及分值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非实验题 |
34 |
31 |
26 |
29 |
28 |
实 验 题 |
26 |
29 |
34 |
31 |
32 |
(感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教师平时应多做演示实验,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这方面技能很重要。)
二、密切联系实际
五年的化学试题与生活实际联系都很紧密。如2005年煤炉里燃料燃烧过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006年的“四喜娃娃”(铜生锈),2007年的“六安王陵”,2008年的电灯泡、融雪剂等,2009年的水瓶等,试题融合了STS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本着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深入的挖掘身边的生活事例,在符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试题背景下,寻找切入点。在设计试题情境时,通常都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从现实生活取材,渗透人文情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试卷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探索。如:2006年地表水资源污染问题,2007年的干电池,2008年的消除积雪,2009年列举铁的用途及防锈的方法,力求体现试题的教育价值,我想在2010年像这种题型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同时这几年的试题体现了科技最新发展,蕴含了很强的科学性,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所关注。如2009年最后一道计算设置了关于登上珠峰的相关问题,2006年的“神舟”六号飞船,2008年的北京奥运火炬的燃料丙烷,2009年的徐光宪的稀土元素等,这也给我们化学教师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突出科学探究
重视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考的一大亮点,五年来一直突出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数据的能力等,让平时经常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在应考中表现出他们的长处,体现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科学探究既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内容目标。下面是五年来中考探究的一点分析:
年份
分数分布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中考探究 |
11.67% |
25% |
26.6% |
33.3% |
33.3% |
(感想:中考探究性实验平时也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我想也应是2010年中考的方向,值得研究。)
其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倡导探究的、合作的、注重过程体验的方式,在今年的中考命题中,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甚至是学科渗透等方面的内容也值得我们强化,平时的复习也值得我们引导。另外,对高中化学的衔接内容我们也应关注,中考涉及的可能性极大。
四、试题体现开放性
试题的开放性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特点,同时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有了一定的展示学识和才华的空间,试题的开放性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题目设置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索性。近几年试卷在继续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综合性主题探究题,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考核,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这些探究性问题的情境真实、背景广阔、内涵丰富、思维开放、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同时要求教师上课时思路清晰,还要思维扩散,不能局限为解题而解题,就题讲题已过时。应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体现一题多解。发挥自我的发散能力,让学生思维跟着发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这也同时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缩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能体现教师在新时代教育下化学教学水平的体现。在近几年中考中每年像这种题型都有,且有加大的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五、凸现人文关怀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命题都注重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它们很多素材多取自社会生活和现代科技,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命题角度新颖,从情境设置,语言叙述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试卷首端的注意事项、试卷中图文并茂、卷中用词、学习情景等,大多试题都从日常生活选择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体现化学的人文价值,卷头注意事项五年都有很温馨的提示,也祝愿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埋怨。图文并茂是一个特色,2005年6幅图,2006年6幅图,2007年8幅图,2008年7幅图,2009年9幅图值得我们深思,也给我们平时的教学多了一点关注。
通过对近几年化学试卷内容的分析研究,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但考核的主线仍然未变,即以“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为前提,命题一年比一年更注重了“实用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时代性、教育性和综合性”,如何做好2010年的中考复习,我有下列建议仅供参考:
(一)重视基础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考试考核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与社会的发展”四个方面,这些知识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化学和参加现代生活都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教师而言不容忽视,但也不能对学生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等,应根据不同的校情、班情以及教师个人特点寻求合适的方法,比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讲解可以从它的实质中下手,用“多变一”、“一变多”来表达,使学生理解及运用都更得心应手。至于概念的完整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已逐渐淡化了。当今的我们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在实际情景中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加工能力已势在必行了。
(二)关注探究
这几年,大量探究题不断出现,量逐年在增大,这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习化学探究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等,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首先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大步骤。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提出问题,探究并明确问题所在,查阅并收集资料、证据、调查研究等。二是从事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制定计划,建立假设、模型、设计实验以及比较差异、分类概括、推测、分析评价等。第三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仪器、安装装置、观察、测量、探索实验条件、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等。第四是表达与交流技能的培养,如提问、讨论、解释数据、制作图表及描述交流等。总之,教师平时要多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表达能力、以及大胆质疑。争取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让他们在和谐互动氛围中,放飞思维和智慧的翅膀,在愉悦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
(三)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回头翻阅2005—2009年中考试题,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平均占22分,再重审2009年中考题时惊讶的发现有28分之多,充分展示了化学源于生活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把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的魅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恐怖的云海——烟幕弹”、“呼风唤雨的干冰”、“新型能源——可燃冰”这些图片让学生拓展视野,可以传授铁锅、菜刀的防锈方法;生活用具中水垢的消除;蚊虫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止痒、在水中切洋葱可防流眼泪等让学生尝试处理生活问题的愉悦,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缩短了与化学的距离,产生熟悉感,神奇感,求知迫切感,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把身边的事物拿到化学课堂中来,把学生及化学知识带入生活中去,真正做到联系实际,体现学习化学的价值。
(四)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的“双基教育”,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非常关注。作为现代的教师从教学理念上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我,寻找合适的学习主题去关注学生的成长,根据目前的国情,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初中化学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上世纪到现在,仍困绕人类社会的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能源储备不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一直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多关心身边的一些事物,有助中考。
2、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教师讲解水资源时、合理膳食时都可以正反两面分析,比如缺钙易引发骨质疏松,吸收过多会导致白内障,动脉硬化等,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使之健康文明地生活。
3、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教师应平时渗透,使中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者,做绿色文明的推动者,教育学生不买难以回收的产品,不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废品不随意丢弃,培养节能节电等良好品质,让他们付诸于行动,为绿色化学出一份力。
由于各位教师所处环境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法也就千差万别,只有通过研究学生,分析身边环境剖析自我,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