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是明天的太阳、是未来的希望,因此就出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一些人们耳闻目染的事例。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任何一点伤害,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的关爱、包办代替就会适得其反,它会使你的孩子怎样呢?这个道理可能家长朋友们都知道,但是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放手吧,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 堪称中国的家庭教育专家的颜之推的观点是“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良机也。”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廷相说:“童蒙无先入之染,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以先入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幼稚期(自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立了。”同样的,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家长将孩子的习惯培养成什么,那么以后的习惯也是很难更改的。这就需要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以及自立的能力,给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我们认为家长要注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坚忍勇敢的人。 坚忍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敢于克服困难、遇到危险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是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从小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说话、表演;有自信心,敢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种游戏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 孩子的坚忍勇敢品质早在婴儿阶段就已开始形成。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以自己的勇敢行为去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是坚忍勇敢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便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坚忍勇敢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能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怯畏缩的心理。为培养孩子坚忍勇敢的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之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产生恐怖感,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他们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他们些应付的技能和方法,这样,孩子的恐惧感就会渐渐消失了。 孩子害怕困难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造成的。家长除教给孩子必要的知识、技能外,对他们表现出的勇敢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在让孩子做事情时,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尽可能符合实际水准,还应该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当他们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后要马上给予肯定,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保护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还可以运用现实中的事例或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娇惯孩子。娇惯和溺爱犹如"虎",能吞噬孩子的健康心灵,使孩子十分脆弱、畏缩不前,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表现在学习上,则是怕苦怕累、遇到难题没有勇气解决,久而久之则成为学习的落伍者。 其次,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心以及坚忍的品质之后,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仅是学校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家长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介绍国外的一些做法,以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日本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多,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们:“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日本父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可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德国一贯倡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独立意识。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会要求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采取种种有效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自食其力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是否富有,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的庭院剪草或做其它的家务,以换取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勤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绝大多数美国父母都这样认为:不要怕孩子受苦,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如果溺爱孩子,这将会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 《教育漫画》中写到:“幼小时候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到,都有极重大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良好的性格及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当幼儿从小尝试了和接受了什么样的习惯和品格教育,那么它将会存在于幼儿的身上,这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你会高兴的将你的手放开,让孩子去自由的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