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
家校联系
家长留言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长廊 > 德育管理

观看电影冯志远有感

编辑日期:2009-12-21  作者/编辑:城南镇中心学校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说实话,看了电影《冯志远》后,总体上感觉不错,很为冯钟情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而感动。但也有一些不满意之处。我觉得影片在展示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同时,有意地在回避一些东西,使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不丰满,其感染力也打了折扣。
  
  感觉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冯志远的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服务意识。一个人,离开新婚的妻子,从繁华的大上海独自支边来到宁夏,一待就是四十二年。塞上狂风怒吼,黄沙漫漫,物质和精神生活单调、匮乏,简直像苦行僧。没有淡薄、宁静的情怀和对教育的挚爱、对孩子的责任感是做不到的,没有虔诚的殉道的信念是做不到的。面对当前物欲横流、好多教师哀叹“是职业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职业”的情景,冯志远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难道不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灵魂的反映吗?当教师是要有点精神的,是要有一些信念的,冯志远正好体现了这一点。2、冯志远对孩子的爱。一个孩子辍学了,在五、六十年代,在偏远的农村,简直太司空见惯了。然而,冯志远却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和孩子在煤油灯下一同学习,对孩子鼓励性的期望和评价,怕孩子眼睛被煤油熏坏了而制作蜡烛灯,把自己的土豆给孩子吃,和孩子共用一个缸子喝水……一切,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做人原则的一种坚定的恪守。四十多年,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多少年如一日,没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做不到的。3、冯志远的精业精神和他的学习意识。教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影片的一个特写。遒劲有力的板书,双目失明后背诵《岳阳楼记》,一字不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感情丰富、细腻,大气磅礴,正可以说是他人生信仰和追求的一个写照,是他多少年来的精神追求和寄托。预见到他的视力越来越不行了,早早就用心备好了他以后要上的课。为了一个知识点的疑惑,和老师的探讨、交流,对年轻教师的谆谆教诲,身处逆境、受到委屈的那种宽容和坚忍,都是范仲淹式的儒家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影片没有反映冯志远拉二胡的镜头。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个疏漏。著名小说家契科夫在教我们写作时说,如果你不打算在文章的后面让小提琴发出声音,那么,你在文章的前面就不要让小提琴挂在墙上(大致意思)。大老远的带一把二胡来,说明非常钟爱,再加上“言为心声”,课余时间应该是要拉拉二胡的。而且,我冒昧揣测,冯志远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应该是凄苦的,酸涩的,是应该有阿炳《二泉映月》的味道的。遗憾的是,影片始终没有出现主人公拉二胡的镜头,我们也就没办法倾听主人公心灵的音符。倘若加上这些细节,借音乐反映他的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之情,折射冯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更能反映出他对教育的热恋和执著追求,。
  
  个人以为,这部电影还有一些缺憾:1、没有反映冯的家庭生活,影片素材很单调,只是撷取了冯一生教育生活的一些片段,因而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人是不能游离群体、脱离社会、家庭和亲人而独立存在的。人必须要生活着,才能有其他。人不能是一个抽象的道德符号和工具,他是活生生的,有他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冯的爱人怎么样?冯的孩子怎么样?一家人的学习和生活怎么样?一个人应该正常享受的天伦之乐冯怎么样?人,有血有肉才感人,有优点有缺点才真实,高、大、全式的完人因为虚假,所以失去了纯真,也就失去了感动和美丽。2、涉及到道德和伦理。有没有一个既能做好工作又能照顾家庭和生活的道路和办法呢?难道一个好老师就应该没有家庭的乐趣吗?没有亲人的欢笑吗?就不能各方面都做得相对比较和谐吗?——像个苦行僧似的。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对生命的真正关爱?人不是圣贤,也不是只讲奉献,不讲起码的权利和乐趣的工作机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觉得,命运对冯的爱人和孩子是不公的。冯的精神是感人的,但他的家庭从影片上反映,应该是不很和谐,不很幸福的。我们应该站在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的角度多想想这个问题。
 
Copyright #169 2009 城南镇中心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6.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